2025年09月05日08:4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對話人:
李 拯 本報評論員
巴典曲查 西藏日報評論員
李拯:“我個人命運的改變,是整個西藏重生的縮影。”在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慶祝大會上,藏族群眾代表卓瑪仁增作了情真意切的發言。“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西藏的發展奇跡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底色。
巴典曲查:西藏的發展,始終與人民命運同頻共振。從“政教合一”到人民民主、從封建農奴制到社會主義制度的轉變,為各族群眾改變命運奠定了制度基礎。2024年,西藏地區生產總值是1965年的155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65年的121倍,農牧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65年的199倍。在西藏的跨越式發展裡,人民是主角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李拯:這體現著發展與民生的關系。發展惠及民生,彰顯正確的價值導向﹔民生改善則人心凝聚,又能為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巴典曲查: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步入發展最好、變化最大、群眾得實惠最多的歷史時期,近年來,自治區每年將80%以上的財力投入民生領域。從改善農牧民群眾住房質量,到解決邊境偏遠區域的供電困難,從實現高海拔地區集中供暖供氧,到推動光纖寬帶和4G網絡全覆蓋,西藏各族群眾告別了“飲水難、用電難、行路難、通信難”的過去,人民至上的理念刻印在高原每一寸土地上。
李拯:民生改善為民族團結奠定基礎。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是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的題詞“共建中華民族共同體 書寫美麗西藏新篇章”引發廣泛共鳴。如何在發展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巴典曲查:以心換心,把滿足各族人民群眾的利益更好體現在發展各環節。“十四五”以來,西藏累計投入少數民族發展任務資金61.15億元。拉薩市八廓街道魯固社區,12個民族、4954戶人家、7666位居民聚居於此,是民族融合、共生共榮的縮影。不僅要有物質改善,更要培育文化認同,西藏大力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進“五史”教育進課堂、進社區,講好新時代西藏故事,讓“五個認同”深入人心。可以說,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牢固,“茶與鹽巴永不分離”的故事在新時代傳承續寫。
李拯:西藏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好西藏生態環境,利在千秋、澤被天下。”如何統籌好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是西藏發展的必答題。
巴典曲查: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林芝市林芝鎮嘎拉村曾空守著“桃花源”,把野桃樹砍了當柴火燒。隨著“兩山”理念深入人心,當地發展鄉村生態旅游,2025年桃花節旅游收入達到370萬元。讓群眾端穩“生態碗”、吃上“生態飯”,體現著統籌保護與發展的方法論。保護生態是在更高標准上推進發展,需要駕馭發展的更高藝術。當前,雅下水電工程、川藏鐵路建設有序推進,將在擦亮生態名片的同時,推動西藏發展邁上更高台階。
李拯:西藏還是重要的國家安全屏障。“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是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來看待西藏繁榮穩定的重要性。統籌發展和安全,對西藏來說有著特殊意義。
巴典曲查:強邊是西藏必須辦好的大事。林芝市墨脫縣通公路后,實現從“高原孤島”到“美麗邊城”的蝶變,2024年游客達到60萬人次,是全縣人口40多倍。在西藏漫長的邊境線上,日喀則市崗巴縣吉汝村創辦同心固邊養羊專業合作社,實現放牧守邊兩不誤﹔阿裡地區札達縣托林村依托古格王國遺址,充分激活邊境縣域旅游市場。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則能為安全奠定更為堅固的基礎,邊疆地區越是發展繁榮,就越能實現安全穩固。
李拯:從更大層面來看,西藏繁榮穩定能為全國的發展筑牢安全屏障、營造良好環境。西藏不僅是地理上的高地,更是精神上的高地,“兩路”精神、老西藏精神、援藏精神成為全國各地攻堅克難的共同財富。同時,從西藏自治區60年的發展來看,以系統思維、辯証思維、底線思維處理好發展與民生、民族團結、生態以及安全的關系,這樣的實踐具有啟發意義。站上新起點、奮進新征程,更要善於在多重約束下實現高質量發展。60年滄桑巨變,西藏發展的成績,彰顯制度優越性,體現發展方法論,這也是全國各地謀劃發展的共同財富。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05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