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國新辦發布會介紹首個全國科普月活動有關情況

為公眾提供覆蓋廣泛、喜聞樂見的科普服務(權威發布)

本報記者 李君強

2025年09月05日08:5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規定,每年9月為全國科普月。9月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首個全國科普月有關情況。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席馮身洪表示,我國正處在加速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成科技強國的關鍵時期,面對重大時代課題,科普工作應承擔更重要的職責使命。

  據介紹,首個全國科普月以“科技改變生活  創新贏得未來”為主題,匯聚多方科普資源,組織開展系列活動,為公眾提供覆蓋廣泛、喜聞樂見的科普服務。

  “按照國際測評方法,2024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15.37%,提前實現了202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5%的發展目標。”馮身洪介紹,“十四五”期間,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大幅提升,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的修訂實施,對依法保障和推動科普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不斷完善科普工作法規政策和體制機制,積極建設重大科普活動平台,培育多樣化的科普隊伍和工作體系,推動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頻共振。”科技部九司司長劉育新表示。

  教育系統持續發力,推動科普工作走深走實。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周大旺介紹:“推動高校科研設施平台和科普場館向社會開放,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為例,每年平均向社會公眾開放20天以上。”

  中國科學院推動科技資源科普化,每年開展“公眾科學日”活動。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負責人周德進說:“今年的第二十一屆‘公眾科學日’,有135個院屬單位開展400余場科普活動,約50萬人到現場參觀互動,超3500萬人次觀看直播。”

  科普月的前身是連續開展了22年的全國科普日。由“日”到“月”,不僅是活動時間的延長,更是活動內涵的重塑。

  今年首個全國科普月將組織“系列主場活動”“綱要辦成員單位特色活動”等六大板塊,打造全領域行動、全地域覆蓋、全媒體傳播、全民參與共享的科普盛宴。

  中國科協科學技術普及部部長倪志宇表示:“各類科技場館、科技社團等將圍繞前沿科技、重大成果打造專題展覽、科普報告,讓公眾身臨其境感知‘未來已來’。”同時,注重科普惠民,科普游園、打卡探館等活動廣泛開展,科普地圖、科普研學路線陸續發布,全國百家科技場館“科學之夜”持續舉行。

  中國科學院將動員組織院屬單位開展一系列科普活動。“我們安排了20個科研院所組織院士專家走進西部地區,將有不少於100位院士走進西部地區的黨政機關、學校和企業等。”周德進表示,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將在9月受邀開展超780場科普報告,覆蓋15個省份。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新技術也對科普的內容和傳播形式帶來影響。

  線上線下相結合,用好科普載體平台和科普場館資源。“經過10余年的建設,‘科普中國’平台已經成為國內最具權威性的科學傳播品牌和最大的科普資源庫之一。”倪志宇表示,將探索建設高質量、多領域、廣覆蓋的專業領域科普資源庫,為科普創作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更好的科普體驗。

  推動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健全全社會參與科普、支持科普的激勵評價機制,把弘揚科學家精神與科普工作有機結合……劉育新說:“我們將充分用好全國科普月、全國科技活動周等重大活動載體,推動科學家精神深入人心。”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05日 06 版)

(責編:任佳暉、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